退潮時的挖子尾↑沙灘、大河、漁船、淡水街區、大屯山系、八里街區⋯
ㄧ條蜿蜒的水道↓淡水河出海口、水筆仔、福容大飯店、情人橋⋯
在台灣鴴科鳥類最常見的就是小環頸鴴與東方環頸鴴(鴴唸ㄏㄥˊ),東方環頸鴴的胸前環帶並不連續,看不出有明顯的眼眶,這是和小環鴴最容易分辨的地方⋯
小環頸鴴,鴴科的鳥皆以小步伐快速前進,而嘴短腳快的小環頸鴴則有「千足鳥」之稱。小環頸鴴在中國大陸稱為「金眶」鴴,因為夏季繁殖期小環頸鴴會有非常美麗的金色眼眶,還有漂亮的黑色圍巾和過眼黑帶,冬季的非繁殖期這些特徵則較不明顯或消褪。小環頸鴴在「台灣野鳥圖鑑」上歸類為普遍冬候鳥或部份留鳥,常常結成小群在各海岸、河口的灘地上活動,牠們以濕地上的小型無脊椎動動物為主食⋯
東方環頸鴴嘴黑色、腳灰黑色、額頭與眉斑相連為白色,頸部有環形黑帶,像掛著一條項圈,但東方環頸鴴黑帶環頸較窄不相連,這點和小環頸鴴有所區別。在河口、沙 洲、沼澤、水田及魚塭等泥地十分常見,鴴科鳥類是冬季的常客,但繁殖季來臨時,除了少部份東方環頸鴴和小環頸鴴在台灣有繁殖紀錄之外,其牠都會飛到北方去 哺育牠們的下一代⋯
青足鷸體形略顯厚重;嘴厚,末端微翹,腳為灰綠或黃綠色。通常單獨或少數幾隻出現於鳥群中,背部灰褐,和海岸的泥沙礁石相近,可以保護自己,免受天敵的覬覦;腹部淺白,接近天空的顏色,可以降低水族的警覺心,增加捕食成功的機會。牠們有粗長的嘴喙,嘴喙微微上翹,基部是灰綠或藍色,嘴尖則是黑色。有了覓食的利器,牠們捕捉小魚的技巧相當高明,迅速而且巧妙。覓食的時候通常單獨行動⋯
大白鷺↓河口沙灘隨時都有大白鷺在表演著⋯
沙灘上的表演↓
沙灘、天空都是舞台,和尚蟹、大白鷺、埃及聖䴉和不知名的鳥群,隨時都有令人驚訝的表演⋯
相關位置↓錄自網路⋯
The End